龙须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大山里来的耕海人2020贵州作家进行时
TUhjnbcbe - 2022/11/25 22:55:00

年的最后几天,利用公休假去了趟福建连江县的*歧半岛,看望从贵州到那里养殖海产品的我的亲属朋友们,既深度体验了一把当耕海渔民的生活,又同身感受到了来自山区的人们为摆脱贫困所付出的种种艰辛。

*歧半岛与台湾省妈祖岛隔海相望,白天山影绰绰,夜间灯火可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策,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海产养殖业,宽广的养殖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农村人大量涌入,一些渔村的外来人劳工几乎超过全村人口。他们和当地渔民一起辛勤耕作大海,使得这里到处是沧海变桑田的繁荣景象。

据介绍,在这一片贵州过去的就有数百人,仅贵阳市花溪区的一个小村子,在这里打工养殖鲍鱼的就有几十人。由于经年累月地远离家乡,更为了生活上工作上有个照应,他们大多是夫妻搭档、同族兄弟,甚至还有拖老带小地举家而来,老的带孩子,年轻的全部下海,干得最长的已有十多年,孩子几乎都成了当地人。

养家的责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渔工们迸发出巨大的工作激情。每天早上三点多钟很多人就已经出海,住在渔排上的人们早已打开头顶灯干开了。早早干完自己的活后,可以去找缺人的地方打临工,又挣一份额外的钱。特别能干的每月可挣上万元。

难以想象的是,海上劳动的人群中,妇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来自内地农村的她们,竟然有很多根本就不会游泳。为了家人生活更美好,她们的勇敢与付出让人敬佩。

海上奇幻绚丽的朝霞晚暮,让来自内陆的我们兴奋不已,大有将来在此休养余生的感慨。尤其是渔排上小木屋,孤寂地漂浮在大海深处,白天钓鱼品海鲜,晚上头枕波浪数星星,完全放飞心灵。这才是大海的最大魅力所在,更是旅行修心的终极目标。但是长年累月工作、生活在渔排上的人们,可并没有这么浪漫的情怀。

鲍鱼的养殖技术含量虽然不高,但劳动力的付出却是巨大的。从钮扣大的鲍苗养到可以出售的几年时间里,每隔两三天就得人工喂饲一次,从不间断。数千上万的养殖箱得逐个拉出添食,饲料是纯天然的龙须菜、熟海带等,都需要在岸上加工好带上去。看看渔排上成堆的装鱼饲的空袋子,就知道用量很是惊人的,所以鲍鱼在海产中的高大上地位也是有道理的。

渔排是渔工们的工作之地,也是休息之处。小木屋里有睡床、厨房、厕所、饭桌、电视机等简单的生活设施。小的可住两三人、大一点的五六人。晚上人们既可以住渔排上,也可以住岸上。交通工具是机动小船,也有大船可逐排送人。为工作方便和多干些活,有些人除台风来临之时,长年就生活在渔排上。

这里除了鲍鱼,还有养殖海参、对虾、竹蛏、石斑鱼等高档海产品。其中海带的数量和品质,还为这里赢得了中国海带之乡的美誉。过去只知结网捕鱼的渔民,现在很多人已在近海里精耕细作,男女老幼都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更比在大海中拼搏要安全得多。

得益于改革开放*策的施行,渔民们不仅自己发家致富,也为来自内地的人们开拓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我的表弟在去年春节回家结婚后,今年就带上新媳妇上了渔排,两口子除了不多的生活开销,每月最少净挣上万元。从来没有下过水的表弟媳妇,在我们举行告别宴的时候,还在海上兴高采烈地为探亲回家的人顶岗干活。

与大家的接触交流中,发现他们对大海的敬畏之情是不加掩饰的。大海的博大慷慨是人们的生存之本,然而在大海的狂暴力量面前人又是那么渺小与无助。每当巨大的台风来临,海上的一切转眼间被搅成麻花,摧毁殆尽。还有的被卷扔上岸,曾经造成人员伤亡。看看渔民们的房子,无论是石墙和砖瓦都要比内陆厚重得多。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妈祖庙,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慰藉。

不过任何神灵都比不上有一个好的*策和环境。几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人们非常感谢改革开放中带来的好*策。老一点的渔民们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尽管他们天天守着大海,竟然连喝口鱼汤都是难事!看到欣欣向荣的渔村,但愿*策能永远造福于百姓的美好生活,让大山与大海的人们共同携手奔小康。

文/李世恒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相康

文字编辑/舒畅

视觉实习编辑/陈其颀

编审/李缨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山里来的耕海人2020贵州作家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