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创建专科特色打造精准医疗 [复制链接]

1#

随着医学史的发展,糖尿病这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分布遍于全世界,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近年来,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饮食疗法、健康教育、运动疗法、自我监测、药物治疗,已成为糖尿病的主要支柱。此病,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单靠西医还是单靠中医都不能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所以要想有效控制本病,就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我院经过多年的研究,研究出糖尿病查、教、药、康、访”的五字疗法。采用中西医结合及曙光特色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有特色的治疗效果,并且还研究了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制剂对糖尿病引起的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合并性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我院开展了糖尿病早期诊断、早期筛查、早期分型及检测胰岛功能,对各种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引进了一系列的先进医疗诊断设备及康复治疗设备,便于为广大患者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

饮食

01吃饭要讲究质量

一般情况下:

每天1斤蔬菜;

每餐2两(克)主食(具体分量因个体而异);

每天不超过3汤匙(30克)植物油;

每天4两(克)水果;

每天5份蛋白质:包括1两(50克)鱼、1两(50克)肉、1个鸡蛋、1袋牛奶和1份豆制品;

每天不超过6克盐;

每天不少于7杯水。

02吃饭要讲究顺序

先吃占每顿饭食量一半的蔬菜等菜肴;

再吃肉、鱼、大豆、乳制品等含蛋白质的菜肴;

最后吃米饭、面包、面条和芋薯类碳水化合物。

按这个顺序进餐,有助于控制血糖。

03吃饭讲究食材

多选择对控制血糖有好处的食材,如:

荞麦、绿豆、赤豆、黑豆、全麦、小米、糙米、燕麦、青稞、黑芝麻、黑米、苦瓜、冬瓜、丝瓜、大蒜、空心菜、芹菜、龙须菜、韭菜、海带、紫菜、香菇、木耳、野菜类、白菜、青菜、菠菜、莴笋、绿豆芽、苋菜、茼蒿、豌豆苗、豆浆、豆腐、豆腐脑、西红柿、*瓜、柚子、樱桃、猕猴桃、草莓、*鳝、泥鳅、海参、鱼类(海类)、贝类、虾、牛蛙、鹌鹑、鸽子、乌骨鸡、鸡蛋、鹌鹑蛋、牛奶、瘦肉等。

04不大量喝稀饭

很多人习惯早餐喝稀饭,也是导致早餐后血糖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越烂糊的稀饭,升高血糖的速度越快,尤其是大米稀饭。

如果喝稀饭,建议做杂粮稀饭,且不要煮的太软烂,小口慢喝,最多喝一小碗。

05升糖快的食材与升糖慢的食材搭配

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与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搭配,可以制作成中等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变慢。

如大米的血糖生成指数高,但干豆类血糖生成指数低,可将两者混合制成绿豆饭、红豆饭。玉米面、*豆面的血糖生成指数低,可与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白面混合制成发糕或窝头。这样搭配做成的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会变慢。

06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可以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接触,减轻胃的负担,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让人体及时接收到“吃饱的信号”,减少进食量,不会吃得过饱,不利于体重和血糖的控制.

07不随意吃水果

在血糖稳定达标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苹果、梨、西瓜、柠檬、草莓、柚子、猕猴桃等,放在两餐之间食用,而且不要多吃,最好控制在克以内。

血糖不稳定时,用*瓜、西红柿代替水果。

08在外吃饭有底线

糖尿病患者难以避免的会在外吃饭,按这4招做,在外吃饭血糖也能控制好。

第一招:用餐之后多喝水,可稀释血液中的糖分;

第二招:用餐之后加大运动量,切忌吃完饭回家就休息;

第三招:监测血糖,如果血糖高得非常多,可依据情况补服药物;

第四招:饱餐之后,当天的下一餐要注意减少进餐量,来尽量控制一天的总能量摄入。

09定时吃饭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早、午两餐间隔时间过短,午、晚两餐间隔时间太长,进餐不定时等问题,是导致血糖控制不好的重要原因。

科学的进餐时间安排应是:两餐间隔5~6小时,如早餐6:30,午餐12:30,晚餐18:30,为避免两餐之间过度饥饿,可以安排加餐,但加餐能量要算入一日总能量中。

运动

什么样的运动适合糖友呢?

糖尿病患者首选有氧运动,例如:步行、骑车、跳健美操、游泳,打乒乓球、练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可以随着运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建议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坚持3-5次。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应相对固定,宜安排在餐后1小时。指南推荐餐后60-90分钟为最佳。

运动准备:

运动前监测血糖,血糖>13.9mmol/L,或者<5.6mmol/L时不可运动。建议随身携带应急食品如饼干或者糖果,以及糖尿病病人急救卡。

运动强度:

感觉周身发热、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即能说话,但不能唱歌。

运动起来三步走:

1.准备活动:5-10分钟,如揉揉肌肉、活动活动关节,避免肌肉和韧带损伤;

2.开始锻炼:10-40分钟,时间太短不起作用,通常持续30分钟左右;

3.恢复整理活动:10分钟,如弯弯腰、踢踢腿等,使心率恢复至每分钟比静息时高10-15次的水平后再坐下休息。

胰岛素治疗

01

胰岛素注射部位与轮换

一、如何选择胰岛素注射部位?

1.腹部应避免以脐部为圆心、半径2.5cm的圆形区域内及靠近腰部两侧注射(即使是肥胖患者)。

2.手臂上臂注射可选择侧面或者后侧部位:

3.臀部应选择臀部上端外侧部位:

4.大腿大腿注射选择其上端外侧,而不要选择膝盖附近的部位,应避开大腿内侧:

二、不同注射部位的胰岛素吸收有何区别?

不同胰岛素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厚度、吸收速度、吸收率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的吸收速率不受注射部位的影响,可以在任何注射部位给药,短效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首选腹部,NPH作为基础胰岛素时,其首选部位是大腿和臀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在所有常规注射部位进行注射,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早餐前注射常规(短效)胰岛素/NPH的预混胰岛素制剂时,首选注射部位是腹部,以加快常规(短效)胰岛素的吸收,便于控制早餐后的血糖波动,晚餐前注射任何含有NPH的预混胰岛素制剂时,首选注射部位臀部或大腿,以延缓NPH的吸收,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三、如何进行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换?

由于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所以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不同部位的胰岛素吸收速度和吸收率是不同的,为确保胰岛素吸收速度和吸收率的一致性,降低血糖的波动,不能将每天注射的区域和时间混淆。

(1)不同部位的左右轮换可以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注射部位的左右轮换,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进行注射部位的左右对称轮换。另一种方法是一次左边、一次右边的方法进行注射部位的左右对称轮换。

(2)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除了要在不同的部位间进行轮换外,还要注意在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cm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

(3)不用注射部位及区域间的轮换,不同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有区别。

四、胰岛素注射时如何捏皮及掌握注射角度?

注射前,应逐一检查相应的注射部位,根据患者的体型、注射部位以及针头的长度,确定是否需要采用捏皮注射及注射角度。捏皮的正确手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肤。如果用整只手来提捏皮肤,有可能将肌肉及皮下组织一同捏起,导致肌肉注射。

捏皮注射的最佳步骤如下:

(1)捏起皮肤形成皮摺:

(2)和皮摺表面呈90度进针后,缓慢推注胰岛素/p>

(3)当活塞完全推压到底后,针头在皮肤内停留至少10s(采用胰岛素笔注射):

(4)拔出针头:

(5)松开皮摺:

02

胰岛素的保存方法

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在冰箱的冷藏室内(温度在2-8度)储存,不可放在冷冻室内(-20度),如果没有冰箱,则应放在阴凉处且不宜长时间储存。

已启用的胰岛素尽可能放在温度2-8度储存,但在注射前,最好先放在室温内,也可以放在室温条件下,储存时间不要超过30天。

未开启的笔芯储存在2-8度环境下(冰箱内),开启后装入胰岛素笔内的笔芯在室温下(25度)可保存1个月,胰岛素笔芯不能冰冻,胰岛素也不能暴露在阳光下。

外出携带时避免阳光直射,避免用干冰,避免长时间震荡,需准备备用的胰岛素:在室外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外出建议使用保温袋。

乘坐飞机时,为了避免胰岛素被冷冻,应随身携带,不要托运。

03

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低血糖常见于1型糖尿病,因病程长,缺乏拮抗调节反应:2型糖尿病常有肾功能异常,高领或丧失自理能力,未按时就餐,药物和过量运动:近期体重下降:酗酒(抑制拮抗激素反应):肝肾功能异常:药物作用(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该换注射部位等原因引起。

体重增加:

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过敏:

水肿:

屈光不正,开始使用胰岛素时,因血糖下降迅速,致晶状体和玻璃体中渗透压下降而致远视,3周左右可自行恢复:

胰岛素耐药性指无DKA及拮抗胰岛素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胰岛素需要量超过U/d,即产生了抗胰岛素抗体:

皮下脂肪增生.

04

胰岛素注射针头重复使用安全吗?

重复使用可能导致如下情况:

1.针头折断或损坏:

2.增加注射时的疼痛感:

3.增加注射时的阻力:

4.堵管:

5.胰岛素从针头溢出:

6.增加胰岛素被污染的机会:

7.胰岛素注射剂量不准确:

8.可能引起注射局部脂肪肥大或脂肪萎缩;

糖尿病患者该何时复查?

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每三个月要进行一次。

眼底需要3~6个月复查,有的人需要一年,如果没有眼底病变,也建议每年完善眼底检查。

尿蛋白和肾功能的检测,要根据病人的基线状况,已经有问题,要缩短检测频率3~6个月,没有问题,也要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