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有一个“海中金”科技服务小组,他们在搞好海洋科研的同时,义务为企业、农户、学校等提供科技服务,唱响了一曲青年文明号的“青春之歌”。
应需而生的“海中金”
“海中金”科技服务小组的成立,要从组长陈兴麟的一次借调经历说起。年9月,陈兴麟从曾润颖课题组被借调到产业处,原本单纯从事科研工作的他开始接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眼中高深莫测的科技成果走进他们的生活呢?陈兴麟同产业处处长陈力以及海洋三所的几个青年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们来自不同的部门,专业各不相同,如果联合起来,发挥专长,说不定能发挥更大的能量。”陈力提出这一想法。
这番话让陈兴麟很受启发。“对,我们成立一个科技服务小组,不仅可以提供技术支持,还能全面与社会需求对接。”
对于他俩的想法,大家纷纷表示支持。就这样,以陈兴麟为组长的“海中金”科技服务小组很快就成立了,并提出了“为祖国大地注入蓝色元素,让‘海中金’闪亮‘丝路’”的创建口号。团队里有4名博士、6名硕士,“深海与极地生物探测获取与应用技术系统研究”的首席专家曾润颖听说后也主动加入进来。
(“海中金”科技服务小组成员送科技下乡)
给农民送去增收“法宝”
海藻寡糖是一种低聚糖,其生产过程复杂,提取困难,因此价格高昂,目前只少量应用于保健品和化妆品之中。
陈兴麟所在的课题组通过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提取的火色芽孢杆菌,用它可以从普通的龙须菜中酶解出海藻寡糖,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又研发出海藻寡糖生物肥。这种肥料适合用于有机种植,既能提升大米品质,还能提高产量。
地处重庆东南边陲武陵山区的酉阳县花田乡生产的贡米品质优良,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和有机双料认证,但农家肥的不足限制了水稻的产量。
通过致公*厦门市委的牵线搭桥,“海中金”科技服务小组为酉阳县农民带去了他们的“法宝”——海藻寡糖生物肥。
小组成员耐心地向当地农民介绍了海藻寡糖生物肥的特性,并教他们如何使用。一段时间过后,酉阳农民惊奇地发现,水稻的稻穗变多了,而且还沉甸甸的。这看得见摸的着的变化,让农民们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同时,海洋三所也为海藻寡糖生物肥的规模性示范应用找到了试验场所,拓展了生物肥的应用范围。
“哪里需要科学我们就到哪里”
“小朋友们,你们猜大米不洗可以吃吗?”在福建泉州安溪虎邱高山生态基地的旱稻田里,“海中金”科技服务小组成员和30个孩子互动交流。
他们还受邀走进厦门晚报“自然科学课堂”,为中小学讲解自然科学相关知识。接待了“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带孩子们参观海洋三所鲸豚展馆和珊瑚展馆,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和标本,丰富了他们的海洋科普体验。
“我想在珊瑚缸里养其他的生物可以吗?”“珊瑚养殖水可以使用机械过滤吗?”珊瑚养殖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所里经常有人上门咨询。
一直从事珊瑚礁修复生态学研究和珊瑚人工养殖繁育技术研究的郑新庆,志愿当起了技术指导员,耐心地解答人们的问题,并给出专业建议。
“珊瑚是一种很美丽的生物,希望能用我所学的知识为珊瑚爱好者提供帮助。”郑新庆说。
除此,“海中金”科技小组还为福建三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森卓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了科技服务。
“哪里需要科技,我们就会出现在哪里。”陈兴麟说,“看到科技成果实打实地转成了社会财富,我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中国海洋报记者 卢晨)
(编辑:郑雅楠 审核:金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