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潮涌南粤。在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资深村海边,鲍鱼养殖基地引入清澈的海水养殖鲍鱼,用流动的“活海水”养出的惠来鲍鱼如今已是走出国门的海洋“软黄金”。
近年来,惠来县充分利用山海资源禀赋,选准特色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打响农业品牌,用互联网这根“绳子”牢牢牵住特色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把特色产业“扶起来”,让绿色产品“走出去”,形成绿色农业产业链,已初步闯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
新理念探索新机制,新作为迈出好路子,惠来县坚持把创建优化农业产业链“链长制”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县、镇二级“链长”机制,明确县、镇级“链长制”机构和各产业链链长及产业链牵头单位,逐步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格局。
惠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县农业产业链总链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副总链长的工作领导机构,鲍鱼、凤梨、家禽三条市级产业链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兼任链长,南药、荔枝两条县级产业链分别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担任链长。产业所在镇设立镇级产业链链长、副链长,分别由镇级党委书记、镇长担任,负责产业链所在辖区内统筹、协调、服务工作。
同时,惠来出台了《惠来县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惠来县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规则》等系列文件,明确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工作措施,并将工作任务细化到具体部门、具体责任人。建立日常服务机制,统筹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创建工作,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农业产业链工作实现有序高效率推进。建立农业产业链工作信息交流机制,落实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协调,加强产业链信息沟通,建立工作台账,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实行“一月一调度”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推进调度会,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效,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并加以借鉴推广,统筹各方资源支持产业链发展,协调联动合力推进。
发挥特色优势夯实产业之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惠来县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充分明确自身特色与优势,探索小而特、小而品、小而优的契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新发展模式,从而形成品牌效应。
鲍鱼产业链是惠来县产业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角之一。惠来海域海水盐度适中、溶解氧含量高、海藻繁茂、海水清澈,优越的自然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鲍鱼养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惠来产出的鲍鱼体肥壳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市场欢迎。
据揭阳市人大代表、惠来县鲍鱼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陈华生介绍,海边池养鲍鱼的生长速度虽然较海上吊养慢了1个月,但成活率却能显著提高,而且池养鲍鱼主要吃龙须菜和海带,更加绿色生态。养殖基地配备科研实验、繁育、饵料、水质监测系统、病害监测及预防系统等新型设备和设施,通过引领优良品种、技术研发为核心发展,全面致力鲍鱼新品种的繁育和多渠道推广应用。同时,基地坚持以保护生态海洋资源环境为宗旨,向多方权威专家等机构借鉴养殖等理念,促进鲍鱼产业各方面朝着环保、高效、节约的目标前进,打造示范基地。
目前,惠来县多家鲍鱼养殖场已形成了一条地方特色产业链,其中,惠来县华深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获农业农村部“菜篮子”鲍鱼生产基地、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惠来鲍鱼则获“粤字号”农产品百县百品县域公用品牌“优秀品牌”等称号。鲍鱼产业链的发展让本来昂贵的“海味”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聚集产业要素激活园区经济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需要有政策的最初扶持,需要有“授人以渔”的技能衔接路径,需要实现脱离政策扶植后的自主造血能力。
为全力保障服务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惠来县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实施“一链一策”,制定出台《惠来县促进鲍鱼产业创新发展扶持办法》《惠来县促进凤梨产业创新发展扶持办法》和《惠来县促进家禽产业创新发展扶持办法》,加大政府对农业产业链在补短板、强弱项上的政策支持和激励力度。特别在鲍鱼产业链上,编制《惠来县“十四五”鲍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结合实际修订《惠来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为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惠来县大力推动“链园一体”发展,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优先支持市级产业链产业申报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链园合一”机制推动全县产业链高效发展。康美药业(惠来)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建成现代化基地亩,带动惠来西部地区的八个专业合作社,引领园区周边农户种植南药,与农户建立技术合作模式,共同建设现代化南药基地,并逐步形成了茫溪水库种植经济带和休闲农业观光带,并于年通过省农业农村厅验收合格。凤梨产业园在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安大农业集团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园。
政府服务优化“链”通产品销路
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创新实践“互联网+”思维,开启了从“群众跑腿”到互联网“数据跑腿”的服务管理新模式。惠来县制定出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规划,以利用数字技术统领“三农”工作,助推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服务职能,成功搭建了农科服务、农业保险、品牌推广、政企沟通、数字农业等五个服务平台,积极扶持保障农业产业链做大做强。
农科服务平台,为惠来农业注入科技支撑。政府加强牵线搭桥,协助农业产业链企业与省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进行实质性科技合作对接。华深、海源达等鲍鱼养殖公司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广东壹加捌现代高新农业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省农科院等建立了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广东新安大农业集团与省农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合作。
农业保险平台,为惠来农业增强抗风险保障。去年全县推广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11个险种、总保费达.11万元,进一步增强了各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户种养殖提供有力保障。
品牌推广平台,促进影响力提升。年,惠来县组织参加陕粤特色农产品(广州)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惠来五宝”(荔枝、凤梨、鲍鱼、猪脚、鱼丸)系列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惠来荔枝、凤梨、鲍鱼走出广东、走出国门。
政企服务平台,落实企业需求。总链长办公室负责牵头协调各产业链加强信息沟通通报,建立工作台账,按月度汇集重点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统筹协调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政企服务相关工作,依法依规组织各部门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办理落实。年,成立惠来县鲍鱼产业协会,形成集鲍鱼养殖、加工、销售产业联盟。
数字农业平台,实现惠来农业产供销一体数字化。惠来全面深化“网络节+云展会”模式,推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同步创建了惠来数字农业云平台,推进一条云街一批云店,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数字化。广东国际贸易数字博览馆“惠来五宝云展馆”也于去年11月上线运营,汇集惠来实力企业,打造惠来农副产品集中展示和面向海内外推广的数字化平台。
强化创新驱动“链”起融合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绿色发展是乡村促进产业兴旺的重要基础。惠来县在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中,根据经营主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求,科学谋划,制订产业发展的五年项目建设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工作计划,突出抓好生产、加工、物流和销售领域的项目建设。
为扩大第一产业规模,惠来改造建设4家高标准鲍鱼企业个养殖池,年鲍鱼产业链生产规模达万立方水体、比上年增长18.52%;新增流转和合作凤梨种植面积亩,全县凤梨总种植面积达到亩,提升18%;完成数字化种鸡、肉鸡、优质桑园坡地鸡基地升级改造以及种鸽、肉鸽养殖基地建设,家禽产业链经营规模比年提升1.3%,出栏家禽、禽蛋产量比年分别增长4.38%、1.72%;建成南药产业园亩现代化基地,带动惠来县西部地区八个专业合作社及园区周边农户发展南药种植。
为推进第二产业发展,惠来围绕农产业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积极落实鲍鱼企业加工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用地,5家鲍鱼企业水产品冷链及加工厂约71.72亩建设用地已交付使用,用地面积约64亩的天惠冷链物流中心已基本建成;建设“智能养殖+无抗养殖”现代化蛋鸡养殖示范基地和高效有机肥料厂,带动畜禽养殖场通过粪污处理制造有机肥,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
为拓展第三产业渠道,惠来举办“‘惠来五宝’国际网络节+云展会”,成功打造一条云街一批云店,和运营商、互联网平台共建“惠来数字农业平台”,创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打造绿色产业文化旅游路线,以滨海观光旅游为主的新型休闲农业模式初具规模。
鲍鱼、凤梨、家禽三条市级产业链五年共谋划了5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22.57亿元,年共完成投资4.42亿元、建成项目21个。丰硕的发展新成果,让惠来县在年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惠来县正不断推动农业绿色产业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培育壮大新动能。
林捷勇
蔡永刚张舒婷
林捷勇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