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再谈美食忧愁并快乐着的梦 [复制链接]

1#

再谈美食:忧愁并快乐着的梦

作者

孙卓

自从看了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就觉得美食的影像要远远比美食文字有号召力,于是又喜欢上美食的影像。这样的影像以前在电视剧《林师傅在首尔》里见过,虽然这部电视剧大部分镜头是在成都完成的,被网友调侃是“林师傅假装在首尔”,但其中关于川菜的影像、做法、文化,却是八九不离十。当然并不是由我的老乡林永健先生完成的,但的确让人垂涎三尺。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江南味道》,看这个片子最大的感受是食材要新鲜。

片中的食家和食客,都是选择最新鲜、最原始、最自然的食材,自然而随意加工。

在片中很多地方都会听到我们常常听到,但在片中比较刺耳的字眼,比如“人工养殖”,“激素”、“农药”、“化学合成”,相比之下,虽然平常,但不太喜欢的字眼就是批量生产、大量制作。

两年多前,我就曾经引述过孔夫子曾经提出的他的饮食标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这个标准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可以说是相当高了。相比之下,我们要求我们的食材天然生长、而非人工饲养,自然生长、而非农药灭虫,我们烹饪的时候,除了盐一类天然的调味品,化工合成的味精一类一概不要。这个要求高吗?

这个要求其实并不高。但是这个要求很难实现。因为现在的人们压力大、时间紧,不可能让他们像片中的食家那样直接从农户手里买菜,他们去饭店吃饭,多半也不是为了美食而去。饭桌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哲学,在这种氛围的笼罩之下,你不可能有品味美食的心情。现在能够携三五好友,找个世外桃源,几碟小菜,老酒一壶,斟满一杯月光,释然互诉衷肠,看穿喧嚣红尘,看透大千世界,何其难也。

其实还有难的。你如果觉得菜不新鲜、不健康,你可以直接去找那些最本真的农民买菜,甚至可以自己租一两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总能收获到最天然的菜。而调味品也好办,只不过返璞归真,粗茶淡饭而已。倘若连锁店的著名美食实在失真太甚,你可以到老店里去吃。甚至不必去那些久负盛名的名家老店,哪怕找个只有三五张桌子的小店,装修不必太好,只要你看其中人满为患,这家店恐怕不会让你失望。

这都不算什么。我在出国之前曾经认为汇源果汁就是上品了,但等我到了非洲,品尝了南非生产的同样包装的饮料之后,我为之倾倒,等从国外回家之后,再喝汇源的时候,心里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当然,汇源果汁的质量和口味还是很可以的,我所言失望,也只是相对而已。

今年年初我写了篇《也说菜园》,结尾有一句:老房子门前的菜园子没了,也许值得惋惜,但当我们不得不建菜园的时候,很多值得担心的事情也许才刚刚开始。

这种担心其实有两种。

一种自然是品质的下降。不外乎别有用心的处理、和以次充好的替代。这种手段,天长日久,免不了水落石出。但比较悲哀的是,大家想当然凡是胖鸭肥鸡,一定激素催出来的;凡是青芽绿叶,一定是化肥农药养出来的;凡是色彩丰富,一定是色素勾兑的;凡是香甜可口,一定是人工添加的。

如果是普天下都如此,也无可厚非。可是确实有不少人一直坚持原汁原味。这些人面对大众的有色眼镜,又能说什么呢,只不过嗟叹而已。

品质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不识货。那就是你是行家出身,你用的真材实料、祖传秘方、精雕细琢、独具匠心。结果九牛二虎之力创造出来的上好美味无人识货,反倒要说你故弄玄虚、哄抬物价。有些人迫于生计,可能不得不创新,不得不考虑适应大众口味。其实众口难调,大众的标准其实每天都在变化,同样的菜,其实他吃个十几二十回,恐怕就厌了。他不会再慢慢品味你的独具匠心。所以我十分佩服那些百年老店,能够在风雨飘摇的舌尖上生存下来,实在不易。经常听很多人说,某某老牌子已经不行了,口味大不如前了,只剩下一个虚名罢了。

这倒让我想起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那些所谓的百年老店,在百年以前,所有的饭菜都是靠厨师的手创造了出来的,不可能借助那么多现代器具,也没有五花八门的调味品。这样做起菜来,虽然产量不高,时间不短,但都是用心做出来的。

而中国自古以来,厨师的地位都不高。所谓“君子远庖厨”,而绝大多数厨师都没什么文化,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食谱,多半是一方富贾或是知名人士留下来的。当年的厨师手艺的传承,不外乎口口相传,手把手教,一个老厨师不过三五个徒弟,而且学徒多年才能出师。现在呢?厨师学校遍地有,美食菜谱满天飞,一个新开的小馆也敢自称祖传,一个变味的老店仍然妄称百年。如此,怎能不倒了食客的胃口。

当年的中国,全国的人口加起来也不如现在一个河南省。当时门前车水马龙、酒旗飘摇的大酒家食客也不过几十人,三五个厨师完全应付的来,现在凡是百年老店,莫不是高楼大宅,顾客来了还要排号等座,我第一次去北京王府井的全聚德就是此等待遇。如此泱泱食客,奈何厨师有三头六臂,他也招架不住。这样叫苦不迭的工作,他如何能用心。做出来的菜品只能是等而下之。

如此,厨师便不在钻研厨艺,只是忙于应付而已。一天不钻研自己知道,一年不钻研,食客都知道了。而且现在的厨师也是批量生产,三五年就速成上岗。本来就技不如人,再不钻研精进,不进则退。如此,一个百年老店怎能风雨不倒。

另一种,现在很多店家为了多挣钱,都会迎合顾客口味,有时不免见风使舵,为了节约成本,有时不免以次充好,为了节约时间,不免草率鲁莽。如此,奈何一个学富五车的厨师也不能原汁原味的表现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做出来的吃食,也只是充饥之物,不能称之为美食。美食之所以为美食,并不是人人爱吃就是美食,如果店家拿美食的噱头来投机,只顾讨好食客,哪怕是真有可能讨好了所有食客,那还称之为美食吗?如果是人人爱吃的食物,那正好是一个汉字:“俗”,庸俗的食客实在不少,庸俗的食物也实在太多,真正的美食,又何必自甘堕落、屈尊讨好呢?

美食,是中国的一种文化,本身就深不可测,如何坚守、传承、创新,更是一门学问。恕我现在家无余财,食不果腹,所吃的美食实在屈指可数,远非老饕,研究不了这门学问。一个有些不俗的俗世食客而已。

世界之大,苍生无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于饮食,自然也是千差万别。我去年曾经在《饮食文化述要》一文记述了西餐东来的大致经过。莫要说这舶来品,单是我们中国,菜系又何止八大、二十大,有些菜可能已经传承千百年,但也许就因为它实在平淡无奇,名不见经传,所以入不得各大菜系。其实那些不曾剃度的俗家弟子,未必不能成为得道高僧。很多高僧我们耳熟能详,但我们却从来不知道他们的师出何门。

很多菜也无法明确归到某些菜系中,即使分了,又能说明什么呢?比如北京烤鸭,大家都说源自鲁菜,现在说它属于京菜。明代时自南京传到北京,而两宋的时候,《梦粱录》等书中就有烤鸭的记载了,这还被全聚德登载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