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兴业旺,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基础。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年以来,安顺市按照省委部署,紧扣农业发展“八要素”,科学精准地制定施工图、舞动指挥棒,全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让产业在黔中大地绚丽绽放,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希望的田野上,安顺以9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产业革命风驰电掣,“六个转变”高歌猛进,现代高效农作物替代传统玉米,闯出了大市场、做成现代农业大产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蔬菜种植累计万亩次、茶叶39万亩、水果万亩、中药材56万亩、金刺梨30万亩、食用菌2亿棒、辣椒30万亩,存栏家禽万羽、肉牛41万头、生猪82万头,为全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调优结构,高效农业上规模
紫云自治县猴场镇蔬菜集中收购运销点,农民正在分拣辣椒
时下,正值紫云自治县夏秋蔬菜丰收上市,在猴场镇克座村蔬菜集中收购点,货车上,几位村民正把佛手瓜从小货车上搬运到冷冻运输车上;冷库前,村民们正把各村拉来的辣椒进行分选装箱,等待销售出山。
在农村产业革命中,紫云自治县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今年,紫云计划种植以菜芯为主蔬菜10万亩次,包括菜芯、芥兰、白菜、红葱、豇豆、西红柿、龙须菜、佛手瓜、冬瓜等蔬菜品种。产业兴旺带动了大批农民就业增收。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全市各地见真章。
普定韭*村兵支书杨守亮给村民讲解韭*种植要领
今年以来,安顺以坝区作为主战场,对照“八要素”大力推进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金刺梨、食用菌、辣椒、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9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这一年,普定县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完成1.2万亩低效作物调减,替代种植高效作物1.21万亩。17个坝区流转土地4.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93%。“三种一养”主导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韭*种植10万亩,新增茶叶种植0.78万亩,发展食用菌万棒,存栏父母代种兔9.45万只,累计出栏商品兔万只。
关岭自治县因地制宜调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今年计划调减低效传统作物5.58万亩,提出“牛猪鹅、菜果药”的主要产业导向。
经开区聚福菌公司菌棒培育中心
近年来,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安顺“沉睡”的土地。去年,我市完成玉米调减发展替代高效作物29.04万亩,粮经比进一步优化到28:7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特色产业同比较快增长,全年蔬菜、食用菌、辣椒、茶叶、水果、中药材、肉蛋、水产品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10%、68.16%、10%、16.4%、15.1%、6.3%、15.77%、21.81%,产业脱贫攻坚累计带动5.28万户、18.06万人次实现增收,产业革命显现良好效果。
搭建市场,安货出山路通畅
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产销对接体验店安顺店在贵阳开业
产业有了规模,“有销路”是实现增收的关键。安货要出山,通过打造便捷的销售平台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做大市场是基础。
7月16日,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产销对接体验店安顺店在贵阳开业。体验店内包含我市9大产业多种特色优质农产品,短短1个小时内,火龙果、蜂糖李、百香果等精品水果销售余斤。多斤生鲜蔬菜、林下松茸、食用菌半天抢购一空。
接下来,我市将通过安顺体验店的运作,以订单收购方式线上、线下带动更多贫困农户的农产品“走出深山、端上餐桌”。
青岛·安顺安顺绿色农产品展销会现场
对省内扩市场,向省外闯市场。
5月14日,安顺绿色农产品现场推介会在深圳举行,推介现场,共有3家深圳本土企业与安顺市农特产品企业签下长期合作协议,助力安顺农特产品销往鹏城。
7月31日,青岛·安顺安顺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在青岛台东步行街举行,青安双方共同推动建立两地长期定销农产品采购机制和直供直销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动“安货出山”。
线下产销旺,线上再发力。今年受疫情影响,“直播带货”成为新时尚。
关岭自治县下哨村红心猕猴桃,通过电商平台推广,销量可观
年贵州网络春晚活动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宋晓路为安顺特色产业“一荤一素一饮品”作代言和推介,点击率、影响率、转发率在全省排名第一。
4月18日,副市长王成刚在安顺广播电视台直播间,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直播间连线,向青岛市民推介安顺农特产品。短短1小时的直播推介活动,吸引了超过10万青岛市民
安货出山,产销两旺。今年上半年,我市认定扶贫产品个,产品价值总量67.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其中销往东部地区的农特产品销售金额达3.66亿元。
回望来路,我市坚持市场导向,找短板强弱项,抓好产销对接,推行新型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发展订单农业,各地通过消费促扶贫、互联网+、直播带货、招商引资等方式构建产销一体新格局,为农村产业兴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强健组织,利益联结助增收
镇宁自治县扁担山坝区*瓜丰收
上规模、闯市场、助推农民增收,用活组织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
在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中,我市创新组织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社合一、村企合一、返乡能人带动、*组织引领等形式,构建科学有效利益联结方式,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通过“一村一公司”组织形式,在全县个村(居)建立村级产业发展公司,充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为韭*产业发展组织化、规模化提供了平台。如今,普定韭*种植规模已达10万亩,年产值可达10余亿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韭*种植第一县。
平坝青庄坝区西红柿丰收
平坝区青庄坝区创新“反租倒包”组织形式,村民把自家的土地统一流转给坝区,待坝区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后,再规划出一部分土地,承包给当地群众自行种植,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周边村民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如今,该坝区覆盖青庄村、大屯村、小屯村、塘约村四个村,面积达.48亩,核心区亩,带动全镇人以上就业务工增收。
紫云自治县猴场镇尅座坝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的作用,年,谢顺超和哥哥谢顺华从宁夏带着资金、技术和“市场”回乡,成立紫云自治县绿阳绿色蔬菜有限公司,与村合作社合作带领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年,该坝区产值达到万元,带动务工00人次,发放工人工资达万元。
紫云自治县土红坡茶场,茶农采茶现场
近年来,安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广大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以安顺茶产业为例,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和充分的利益联结,去年,全市茶园投产面积达38万亩,干毛茶总产量1.75万吨,茶叶总产值24.1亿元,累计带动农户12.5万人增收,4.5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我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伍水清)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