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古就是文化之都,从古至今,无数文学名士在这里旅居、生活,他们通过文字,将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风土人情、生活细节逐一刻画出来。当岁月流转,那些名字销声匿迹于皇城根的尘土里,但也给北京城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
老舍:老北京人笔下的“老北京”
地点:小羊圈胡同、丰富胡同“丹柿小院”
如果要选择一位能代表北京文学领域的经典人物,那一定非老舍莫属。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北京是他的灵感,他的夫人胡絜青说:“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
《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学著作,将发生在老北京街头巷尾、胡同大院里老百姓的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老舍记录了一个时代下的北京,让老北京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
鲁迅:“北漂”青年的奋进之路
地点:南半截胡同7号、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61号、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鲁迅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作家,很多人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接触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经典作品都为大家所熟知,但你知道吗,这些作品都是鲁迅在北京生活时创作出来的。
鲁迅起初住在北京南半截胡同,也就是绍兴会馆。他在这里蛰伏了7年,首度使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小说;之后,鲁迅搬到八道湾11号,在那里创作了不朽名篇《阿Q正传》;再之后,鲁迅在砖塔胡同61号,创作了《祝福》、《幸福的家庭》等作品。
可以说,在鲁迅作为“北漂”的14年中,他用笔作武器,喊出了革命启蒙的声音。
梁实秋:热气腾腾的北京
地点:内务部街20号院(现为39号)
梁实秋出生在殷实之家,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13岁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组织清华文学社,邀请梁启超、周作人、徐志摩等人到清华来演讲,还与俞平伯、周作人等人辩论诗艺,早早地就融入京城文艺圈。
良好的家境,有助于梁实秋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说到“吃”,他的《雅舍谈吃》简直是一本经典的关于“吃”的教科书。
除了玉华台的汤包,致美斋的煎馄饨,信远斋的酸梅汤,宝华春的鸭三吃,还有豆汁儿、炸丸子、八宝饭、龙须菜等等等等,梁实秋对北京的“吃食”可谓是如数家珍。至今,这本书读起来还让人垂涎三尺,恨不得立马放下书亲自去品尝一下老北京的这些美味佳肴。
林海音:北京,抹不去的乡愁
地点:西城区琉璃厂西街西口的南柳巷
“他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这是属于小英子的童年记忆,也是属于林海音的童年记忆。
林海音在北京宣南地区居住了二十多年,熟悉北京南城的平民生活及环境,她的著名作品《城南旧事》,就是根据其在北京的生活经历写就而成的。
靠着门玩辫梢儿的疯姑娘,胡同里踢球的小伙伴,整天拿着鸡毛掸子到处掸灰、念叨小孩儿的宋妈,这一切都被小英子记在了心里,又在一位中年妇人的笔下倾泻而出,包含着浓浓的乡愁。
来源:千龙网
推荐
北京亦庄
↑复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