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河入海口秋意正浓。在*河尾闾的东营新汇海滩上,两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勺嘴鹬晃着娇小美丽的身体悠然散步。这一幕很幸运地被摄影爱好者孙杰定格在影像中。
勺嘴鹬是极度濒危物种,全球仅存不到对。“鸟友”们说,是*河三角洲的好生态引来了各种珍稀鸟类的眷顾,成为鸟儿们的“国际机场”。如今,*河入海口这片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多公里绵长海岸线,16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这是山东半岛引以为傲的战略资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山东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1.5%,海洋生态修复成果凸显,海洋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碧海蓝天的美景进一步擦亮山东海洋生态“名片”。
陆海统筹协同共治——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1.5%
鸟瞰莱州湾,沿岸坐落着一排排整齐的区域养殖园。这是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开发的占地亩、确权海域22万亩的大型生态围栏“蓝钻一号”“蓝钻二号”。
养殖成活率达90%以上,养殖单产超过50千克/立方米,但这还不是企业负责人翟介明最骄傲的地方:“我们实现了养殖尾水的高效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区域用水全循环,经过处理后重新流回培育池内的水体细菌含量低于自然海水中的细菌含量,适宜海水鱼的生长。”
山东坚持以海定陆、以陆保海、陆海统筹治理海洋生态,从源头上严控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年,山东组织完成了渤海、*海区域入海排污口排查。翟介明口中的工厂化循环水处理工艺,解决的正是养殖尾水排海造成污染的问题。
以全面打赢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为抓手,山东陆海统筹,将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范围延伸至入海河流全流域,除沿海7市外,将济南、淄博、德州、聊城等4个内陆城市纳入渤海攻坚战作战范围,形成陆海统筹、全海域、全流域综合治理格局。
*河入海的最后一站东营,是典型的平原城市,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水质改善提升难度大。为改善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东营去年出台了全市重点河流水质通报督办制度,对不达标单月出现1次的地区进行预警,连续2周或月内出现2次的进行约谈,连续3周出现的由市*府分管领导和市纪委进行约谈,月内不达标的则由市*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去年年底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后30位”的东营,今年1-8月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7位。
目前,山东已全面摸清了入海排污口的水质、水量,建立了“污染单位—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的排污路径,正全力推进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我们每月印发《山东省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进展》,建立‘红旗’‘蜗牛’榜,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刘培学告诉记者。
山东将海洋环保重要指标纳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全面实行湾长制,全省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湾长名,聘任村级湾管员名,设置公示牌个,省级及沿海7市全部启动或完成湾长制信息系统建设,管湾护湾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强化陆海统筹、精准施策、科学管理,各区域联动、多部门协同,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圆满收官,湾长制工作机制深入落实,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合力空前增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1.5%,其中渤海海域达78.3%,均超额完成均超过88%和75%的目标值。”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宋继宝介绍。
全力推进海岸带修复——
白江豚、鲸鱼等海洋生物频繁出现
谁说盐碱地长不出绿洲来?
驱车行驶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防潮坝上,坝外海水碧波荡漾,坝内排排柽柳郁郁葱葱。这片7公里长米宽的柽柳林,如同绿色的飘带镶嵌在蓝色的海边上,改变了人们对盐碱荒滩的印象。
渤海沿岸的潍坊市滨海地区强盐渍化面积达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脆弱,绿化成本较高,盐碱地综合利用难度大。难也得找路子!年10月,潍坊市国家“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项目开始施工,种植山东省林科院自主研究的“鲁柽1号”。如今,最早一批种植的柽柳平均树高达3米,最高的一株已长至5米。
近年来,山东不断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力度,坚持保护与生态整治并举,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科学修复。实施渤海攻坚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公顷、岸线63公里,超额完成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确定的公顷滨海湿地修复目标和22公里的岸线岸滩整治目标。近岸海洋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区域内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高,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
海岸生态好了,阔别许久的老朋友回来了,闻名而来的新朋友到访了——
日照退港还滩,不仅恢复了米的生态岸线,形成了以“龙山咀”为龙头、以“海龙湾”为龙尾的绵延10公里优质砂质岸线,新增沙滩面积46万平方米,周围海域水质也提升到国家海水二类标准。如今鸟瞰日照石臼区域海域,翻滚的海浪上,成群的海鸥鸟鸣啁啾,大海龟、江豚、白海豚等多年不见的海洋保护动物重新回归,海洋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提升显著。
长岛实施“退养还礁”,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新布满海岸,白江豚、鲸鱼等海洋生物频繁出现,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恢复,东方白鹳、*嘴白鹭、苍鹰等迁徙鸟类数量明显多于往年,北海狮、黑天鹅、海龟等物种首次出现。
东营“退养还湿”40多万亩,滨海湿地“红地毯”景观重现,*河三角洲区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目前,*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有种,鸟类由建区时的种增加到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每年有余万只鸟类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
从全省看,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其中海洋物种多样性包括浮游植物种、浮游动物种、底栖动物种、潮间带生物60种,鱼类种,甲壳类47种,头足类8种,爬行类6种,鸟类66种,哺乳类14种。
生态优势化为发展优势——
“蓝碳”正在变成“真金白银”
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内的阳光海岸绿道,犹如一条“绿丝带”融于山水之中,28公里阳光海岸绿道和33.8公里的山海风情绿道,将日照东部海滨旅游资源和北部山岳旅游资源“山海联动”“串景成链”,串出了一个阳光海岸精品旅游产业集群。“国庆期间,我们度假区接待游客达到97.5万人次,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最高一天游客超过20万人次。”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冰告诉记者。
潍坊滨海地区的柽柳林里,山东柽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林下套种了“沙漠人参”肉苁蓉。肉苁蓉与柽柳共生共长,亩均产量1斤,鲜品亩产值可达1.2万余元,深加工后亩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每年的四月初到六月末是肉苁蓉的采收期,在这期间每天用工至少人,随着种植规模扩大,用工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柽霖生态总经理郑爱民介绍,越来越多的当地老百姓参与到肉苁蓉的播种、管理和采收等环节中,单个劳动力年可增收1万元以上。
从陆地到海洋,山东正在把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从更长远的维度上度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公里的蔚蓝海岸正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从*策层面看,《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印发,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将海域水质补偿(赔偿)、入海污染物控制赔偿等纳入生态补偿范畴,按照‘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原则,将海洋环境治理成效与经济利益挂钩。截至目前,共测算下达各相关市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资金万元,有效推动了各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崔凤友介绍。
从市场反馈看,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看不见、摸不着的“蓝碳”正在变成“真金白银”。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海带、龙须菜等藻类贝类养殖为主,建有10万亩海带、裙带养殖海区在内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年固碳量约42.5万吨。8月10日,荣成农商银行向其发放了0万元的“海洋碳汇贷”。这笔贷款正是银行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日碳排放交易价格进行计算质押而来的。
位于威海南海新区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蓝碳)实验基地里,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的工程师们每天都在研究碱蓬、柽柳、盐角草等十几种植物的长势。“这里的每一株植物都承载着‘蓝碳’的大使命。我们的工作就是研究耐盐碱性强、固碳能力强的植物的生长习性,让它们在海边盐碱湿地里成活,变成能社会推广的蓝碳产业,助力碳中和。”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山东积极拥抱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积极培育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一幅美丽动人的海洋画卷徐徐展开。(来源大众日报记者陈晓婉张文婷贾瑞君李明李广寅丁兆霞陶相银)
编辑:李岩
审核:王晶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