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子结硕果
作者:本报记者李析晁特约记者狄凯
技术人员查看茭白品质
村民采收红薯
克田村村民捕捉稻花鱼
务工村民在捡拾鸡蛋
新民村林下“鸡别墅”
白石岩乡红芯红薯基地
务工村民在落城坝区采摘龙须菜
四大寨乡纳容村养蜂基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走进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村村寨寨,葡萄架下,树林里,田地间,处处花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迈向小康,发展产业是关键。近年来,紫云自治县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结合县委、县*府提出的“三提升、两壮大”产业发展要求,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立足“村社一体”,着力优化组织方式,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发展道路;在坝区产业、林下养殖、生态养蜂、红芯红薯等特色产业上下足功夫,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
坝区产业引领村民致富
眼下正是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牛场村茭白收获的季节,放眼望去,近两百亩茭白绿浪翻滚,长势喜人。在田间,村民们正在忙碌采收茭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现在收割的是第一季茭白,这批茭白长得非常好,细嫩可口,目前订单也是源源不断,主要销往武汉;每天都有十几名工人在田间采收,但是采收的速度还是跟不上订单量,几乎每天都需要加班,现在运输车还在等着装运。”茭白种植负责人林常*一边为茭白打包一边介绍。
牛场村地势低洼、水网密布、光热充足,是种植茭白的天然基地。年4月,四大寨乡为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将茭白种植项目引进牛场村,由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发展茭白产业。
在茭白基地从事管理的贫困户韦光全说:“我家离这里也不远,每天来这里干活也很方便,以前去外面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来这里干活,离家近也能顾家,最重要的是能陪伴孩子,一个月还有元的工资。”
四大寨乡乡长杨林告诉记者,该村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利用稻田种植茭白、套养鱼、养鸭等近亩。形成高效立体循环农业,带动农户增收;以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企业和当地农村和谐发展,共同组成富裕、文明、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
四大寨乡落城坝区,现已入驻3家龙头企业,在坝区及周边6度区域种植菜心、芥蓝、上海青、龙须菜.4亩,覆盖户人。
目前已与宁夏青铜峡市红黔公司合作,在坝区周围6度以上坡地发展种植龙须菜,该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2元每斤收购,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和组织农户按要求种植。根据宁夏、惠水等地种植龙须菜情况,第一年每亩投入约元,亩年产量可达至斤,亩产值达至元,龙须菜一次栽种可管3年至5年,第二年至第三年为丰产期。龙须莱采摘期为3月至10月,采摘期长、用工量大,在基地务工每人每月收入可达元以上,农户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在合作社务工人数人。
在坝区产业中,农户在获得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可通过到企业务工增加收入,每月每人可收入元左右,农户还可以采取反租倒包的“小农户”发展模式来增加收入,由企业提供土地、生产物资、技术等,农户根据自身劳动力情况,在企业的指导下认领“小基地”发展种植、平均每户认领4亩至5亩,每年可种植4茬,每亩每茬可产0斤,企业以0.6元每斤保底价回收,每户每月可增收元至元。
生态特色养殖促产业增收
四大寨乡纳容村山高林密,蜜源植物花期成立体分布,最适合养蜂产业发展,该乡结合实际,以养蜂产业为抓手,打造“短、平、快”特色优势产业。以1+63(1个繁蜂场,63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在全乡16个村建设标准化蜜蜂养殖基地,实现生态蜜蜂传统零散养殖向林下规模化、集中化、规范化养殖的突破,走出了四大寨乡林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纳容村紧扣“三提升两壮大”,以“龙头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作为发展模式,实行易地产业抱团发展以及激励就业奖励,采取“”组织方式发展产业,(即:1家龙头企业带动,2个平台组织,3个统一管理,4种分红方式)。
项目实施后,涉及的合作社社员以土地入股参与经营,每亩田每年收益元,每亩地元;村合作社组织农户套种紫花苜蓿等作物作为蜜源,该县嘉禾香公司回收紫花苜蓿作为青储饲料,每亩土地又可增收元左右。合作社社员还可以从务工上增收,四大寨乡公司对乡属贫困户进行培训,基地聘用70名培训合格的贫困户长期用工,每月保底工资元+繁出每脾蜂10元提成+蜂蜜每斤8元,每人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社员又可以从养殖上增收,对培训合格的贫困户,可以采取代养方式到村合作社建立的养蜂场领取蜂群自己进行喂养,该县嘉禾香公司按照80元每牌蜂、60元每斤蜂糖进行回购。
目前,该村已进蜂养殖箱,预计年达到箱;已繁蜂卖出箱,蜂蜜公斤,实现收益万元。
位于松山街道新民村打落岩组的林下生态蛋鸡产业发展基地,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山坡地,年底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机遇,在这里实施了亩冰脆李和本地接桃种植。
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在林下产业发展*策支持下,利用新民村现有的林业优势发展林下生态蛋鸡养殖。通过从小到大的发展方式,投入资金万元发展林下生态蛋鸡产业,从初期1万羽养殖扩大到个鸡棚年出栏8万羽至10万羽养殖规模,饲养品种主要是铁脚麻鸡和本地土鸡。养殖采取产蛋和宰杀相结合,小鸡进场后饲养天左右开始产蛋,产蛋天后宰杀销售,天每只鸡均产蛋70枚,销售主要以订单式宰杀白条鸡为主,通过快递渠道销往上海、广东、青岛等地,目前已注册有紫玉蛋和紫香鸡商标。
“我以前都是在家里种植辣椒,收入不高,现在可好了,从以前的荒山变成现在到处都能看到的林下生态养殖,村里真是大变样了,随处都能听见咯咯咯的鸡鸣声,满山遍野都是‘鸡别墅’,挺热闹的,我来这里务工已经一年了,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学会了给鸡打疫苗,大家都觉得我干得不错就把我选为小班长,我主要负责带着大家,选病鸡、打疫苗等,现在基本上能掌握预防鸡生病技能,大家都是分区管理鸡棚。”村民左桥弟说道。
新民村蛋鸡养殖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发展,采取共同出资,利益分成。龙头企业负责提供养殖技术、管理和销售。从效益上看,一个周期(天)一只鸡可收入元,扣除各项成本元,可盈利66元,10万羽共盈利万元,合作社按58%可分成万元,按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结7:2:1分红模式,项目覆盖贫困户户人,一个周期户均分红增收1.1万元。同时,解决当地群众务工增加收入。
通过发展林下产业,该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群众得到退耕还林补助和果树收益,利用退耕还林空地发展生态蛋鸡增加收入等效益得以显现。
稻花香,鱼满仓,猪肥牛羊壮。在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克田村,一片片稻谷吊弯了腰,农户正高兴地抓着田里的稻花鱼,展现了克田村村民的喜悦幸福生活。
该村正在发展肉猪、肉牛养殖和葡萄、李子等精品水果种植,利用该区域坡地资源发展产业盘活经济,增加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自脱贫攻坚以来,克田村基础设施搞起来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总体上村里的光景是越来越好了。”克田村村支书罗文斌说起克田村变化,难掩喜悦之情。
驻村第一书记龚标介绍:“克田村发展生猪养殖扶贫产业项目,在上级*府的精心指导下,通过与德康养殖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运营,由德康公司提供猪崽、疫苗、饲料、养殖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克田村合作社提供土地、基础建设、组织人员进行养殖管理,当养殖的肉猪达到出栏要求后,德康公司给予每头猪元的代养费,按照规定每头猪养到斤就可以出栏了,一般养殖半年以上,一年满打满算可以养殖两批猪。”
“村内的肉猪养殖场于年2月份开始投入幼猪,养殖规模达头,在周边地区算是规模比较大的肉猪养殖场了。”驻村第一书记龚标说道。
驻村干部段朝新说:“去年,我们养殖的头肉猪出栏之后,拿到了24.3万元的代养费,也在年底对利益联结的80户贫困户进行了分红,村集体经济也超过了3万元。现在开始第二批养殖头,今年又有一个好收入。”
依托品牌效应壮大红芯红薯产业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紧紧围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一品牌,将红芯薯种植发展为该乡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和全县“紫云红芯红薯”产业的种植核心区和示范区;年,“紫云红芯红薯”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年获省农委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为切实增加红薯早上市、增收益,年利用设施大棚育苗,全乡大棚育苗面积30亩,并于年4月底前全部实现大田移栽1亩。除大棚育苗外,该乡还采用常规露地育苗,露地育苗1亩,育苗面积可达10亩,今年5月上旬已实现大田移栽亩。
为确保贫困户增收,该乡红薯产业统一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组织生产和销售,一级、二级鲜果主要依托该县“嘉禾香”等公司进行销售,大果依托“贵州园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加工销售,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及组织贫困户务工。
“家门口就业,赚钱、顾家两不误。”白石岩乡板五村村民班技敏一边麻利地干着手上的活,一边介绍:“我平均每个月在这上班20多天,从种植、施肥、除草、护理、收获到红薯装箱等工序,我都有参与,一个月算下来已有0多元务工收入,增添不少家用。”
年,全乡种植红芯红薯面积亩,产值万元,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元。
年以来,仅在育苗过程中,用工人次,带动户参与务工,户均收益2元.预计今年红薯产业用工达33万个工时以上,人工费用达万元以上,贫困户用工约6.6万个工时以上,贫困户人工费用达万元以上。
今年,按省、市、县调减低效作物的工作要求,白石岩乡通过“县统筹、乡组织、村实施、户参与”四级联动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围绕红芯红薯产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乡落实土地流转面积1亩,全部用于“紫云红芯红薯”种植,预计全年红薯产量1吨,产值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