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民日报好图好在哪0322摄影点评 [复制链接]

1#

“人民日报一周好图+编辑点评”来啦!赏好图,看门道,带您外行秒变内行。这些照片好在哪里?又怎样与版面文字报道相得益彰?听听人民日报夜班编辑的专业分享。

拼搏精神绽放赛场

3月12日,波黑代表团运动员卡扎齐奇在北京冬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女子回转站姿组比赛中。
  

人民日报记者张武*摄

刊于《人民日报》.3.13第6版

飞溅的雪花,挥舞的雪杖,奋力控制身姿的运动员……图片抓取的一瞬动感十足,极具感染力,残奥运动员在赛场上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跃然图上,运动员的乐观自信和不懈进取,也激励着更多人为梦想全力以赴。

——冬残奥会特刊任皓宇

捕鱼之“美”

近日,在漓江桂林阳朔段,一位渔民为游客表演捕鱼。每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广西桂林市的漓江水域实施为期4个月的禁渔。禁渔期内,一些渔民转换身份,通过为游客表演捕鱼获得收入。 

人民日报记者邓建胜摄

刊于《人民日报》.3.14第12版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在这张图片上得到了很好体现。渔民站立在竹筏之上,双臂张开,将渔网撒向空中,这一瞬间被定格下来,有力量感,更生动地展现出捕鱼也是一门“艺术”。远处是秀美的桂林山水,漓江水清澈透亮,竹筏上水鸟翩飞,各种元素综合在一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

——生态版何宇澈

火炬熄灭记忆长存

熄灭主火炬环节。 

人民日报记者薛原摄

刊于《人民日报》.3.14第13版

图片从正面俯拍角度将冬残奥会熄灭主火炬场景完美呈现。在黑暗背景中,摄影师巧妙抓拍到从侧面打来的冷白光束,像是“唱片”在旋转过程中反射的光泽,读者仿佛能够跟随“唱片”的播放回忆起冬残奥会留下的温暖与感动。后方的主火炬台与前方的“BEIJING”标识格外突出、遥相呼应,整体色调庄严、静谧。

——冬残奥会特刊曹师韵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现场,焰火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绽放。 

人民日报记者蒋雨师摄

刊于《人民日报》.3.14第14版

3月13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闭幕。“北京”字样的焰火在夜空中绽放,“大雪花”造型主火炬台高高悬挂,演员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倾情演出……通过广角镜头,焰火、鸟巢、观众席、主火炬、舞台等元素尽收眼底,气势磅礴,凝聚起“一起向未来”的强大力量。这是历史性的时刻,也是温暖的瞬间。

——冬残奥会特刊韩春瑶

跨江作业

3月14日,在安徽芜湖的长江边,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的施工人员在米高空中进行特高压输电线路跨江作业。 

郑贤列摄

刊于《人民日报》.3.15第2版

这是一张极具纵深感的图片,以工人们在操作平台上忙碌的身影为主体,引导读者将视线聚焦在画面上方,给人一种近在眼前的感觉。从主体中延伸出的几束电缆垂直而下,贯穿整个画面,消失于下方,远处是背景模糊的大地,竖幅构图将拉伸感做到极致。与此同时,这也是一张反映“西电东送”工程阶段性建设成果的新闻图片,兼具了艺术性和新闻性。

——要闻二版祁嘉润

远观峡谷水陆汇聚

近日,车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国道上行驶。这条公路贯穿长江三峡中以险著称的西陵峡,近年来经改造升级,成为景观式的旅游公路,吸引众多自驾游客前来。 

郑坤摄

刊于《人民日报》.3.16第10版

一边是轮船在西陵峡上航行,一边是车辆在悬崖公路上行驶,镜头展现了远观西陵峡的独特视角。该图片构图精巧,两条流动的交通线在远处汇聚,增加了图片的空间感,碧蓝的江水与巍峨的峡谷形成动静对比、色彩映衬,使图片更富层次感。

——经济版吕中正

温暖送上门

3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满洲里市突降大雪,天气寒冷。为了切实保障封控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积极组织民警做好执勤工作,认真服务群众。图为执勤民警冒着风雪为群众配送生活物资。 

吕昊俊摄

刊于《人民日报》.3.16第13版

图片以人物背影为视觉主体,防护服上的“警察”二字清晰地表明了人物身份。白雪覆盖的街道与洁白的防护服仿佛融为一体,人物手中提着的两袋鲜红的生活物资格外醒目。图片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在写实的拍摄手法下,温暖的底色与情感更显动人,是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的一抹亮色。

——*治版李林蔚

海菜丰收

福建省霞浦县长春镇海菜种养基地,龙须菜、海带等迎来丰收。当地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图为日前村民驾船收获海菜。 

付宗德摄

刊于《人民日报》.3.17第1版

水波澹澹,白浪花在船尾处涌起;远山淡淡,天际线如波浪般起伏。天空、山峰、海水,虽然在色调上都呈现出蔚蓝色,但是随着与镜头距离的由近及远,让画面十分具有层次感。海面上疾行的船只,体现出丰收的喜悦,村民增收致富,稳稳幸福。

——要闻一版赵*

春花烂漫

3月15日,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院星村李花绽放,美景如画。 

瞿明斌摄

刊于《人民日报》.3.17第4版

春天的脚步近了,枝头的花一簇簇一团团的,近处白的像雪,远处粉的像霞,绽放得热烈,编辑通过剪裁,将原图两边的山坡裁去,使视觉主体更加突出。远处奔腾向远方的江水,在春花烂漫中愈显清秀。摄影师很会选取角度,花枝既可为主体,烂漫夺目,又可视作前景,拉长纵深,让人有拨开枝杈瞧远方的新奇之感。

——要闻四版张佳莹

趣味冰雪

辽宁省阜新市*家沟村滑雪场,游客在雪上飞驰。 

人民日报记者刘洪超摄

刊于《人民日报》.3.17第15版

图中冰雪爱好者身穿中国京剧传统服饰,脚踏滑雪板,向前滑去,飘起的围巾与衣角令画面十分生动。作为一张冰雪旅游主题的图片,该图中不仅人物显得洒脱,也将冰雪运动描绘的颇具趣味。

——体育版高佶

空中“长”水稻

3月17日,河南光山县,青龙河合作社社员在全自动智能化工厂育秧基地检查再生水稻秧苗的生长情况。 

谢万柏摄

刊于《人民日报》.3.18第2版

春耕正当时,这张图片将生产场景从人们熟悉的“地上”搬到了“天上”,从室外搬到了室内。空中“长”出了水稻秧苗,农民们拿起一块仔细检查,让人深感农业科技的进步。原图为横图,经过编辑剪裁,以竖幅对称结构见报,更加突出了农民所在的“高度”,让画面具有纵深感;水稻自上而下层层叠叠、自近至远延伸,又赋予了画面线条感。

——要闻二版郭雪岩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3月18日,我国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两河口水电站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年发电量可达亿千瓦时。全部投产后,将实现雅砻江流域水风光清洁能源协同开发和优势互补。图为近日拍摄的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全景。 

人民日报记者王明峰摄

刊于《人民日报》.3.19第2版

镜头从空中俯瞰水电站及其周围地貌全景,与文字报道形成互补。画面中,雅砻江干流与支流静静流淌,汇合后从画面左下方的两河口水电站一泻而下。米高的水电站大坝,修建在米海拔的崇山峻岭之间,坡度极大、气势雄伟,仅观图片就得以感受到工程的建设难点和亮点。

——要闻二版郭雪岩

来源于人民日报一撇一捺(获授权转载)

作者一撇一捺;统筹:张晔、娄霄霄、赵函

热文回顾

写新闻不生动?6招教你学会感性表达

新华社公布新增57个禁用词,三思而后言!

记者如何采写优秀新闻作品?这部新闻专题如何修改(附修改稿和点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