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科学报探秘海洋生物赋能蓝色产业 [复制链接]

1#

作者

冯丽妃廖洋

谈到我国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不能不提位于青岛*海之畔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它是发源于7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研究机构。

今天,海洋所已为我国海洋生物研究练就一支生力*,培育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从探秘生命奥秘到建设“蓝色粮仓”,从发展海洋生物高技术到开发利用蓝色基因资源,从这里诞生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推动蓝色生物产业中国走向强国之列。

浪潮见证粮满海仓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国海水养殖的三次产业浪潮。为了让中国的亿万老百姓能够吃饱吃好,海洋所面向国家需求,在海带、对虾、扇贝养殖方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开创和引领了“三次浪潮”的兴起和发展,在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上取得丰硕成果,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所前身)成立了。

为服务国民经济需求,海洋所奠基人之一曾呈奎带领团队急国家所急,突破海带、紫菜等藻类人工养殖原理与技术,倡导并率先实施海洋农牧化和海藻工业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海水养殖第一次“浪潮”的兴起,使我国海藻产业雄居世界第一。

此后几十年,第二、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又从这里兴起,并推广至全国。

上世纪60年代,刘瑞玉等首次阐明中国对虾生活史,育出健康虾苗,奠定了我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的基础。

70年代,张福绥带队率先将贻贝育苗工程化,推动贻贝养殖业的发展。80年代,又成功引进美国海湾扇贝,创建了一整套工程化育苗与养成技术,直接带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第三次“浪潮”的兴起。

90年代,为应对病*导致的对虾养殖产量锐减,海洋所再次成功引进凡纳滨对虾,以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我国对虾养殖业健康发展。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本。世纪之交,国家“海水养殖种子工程”重大专项启动,海洋所的水产“种子”创新成果接连而至,如杂交鲍“大连1号”、龙须菜“”、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刺参“东科1号”等等。

近20年来,所里科研人员光是获得国家审定通过的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就有10多个。

这些“种子”资源不断给我国“蓝色农业”注入新活力,如助推了以海参、鲍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创造了数万亿元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它们也让海洋所捧回了一个个奖杯,单是国家科技进步奖就有近10项。

顶天立地两翼齐飞

在学科发展之初,把基础应用相结合、“顶天立地”做科研就融在海洋所海洋生物学发展的基因里。

在对接国家需求的同时,海洋所另外两位奠基人在基础科研方面也是战功赫赫:童第周用鱼卵核移植繁殖的“童鱼”蜚声国际;张玺领导的调查摸清了我国海域蕴藏的无脊椎动物的分布资源。

如今,以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年建)为依托,海洋所的海洋生物研究聚焦了三大方向,遗传发育基础与种子创新、免疫防御机制与生物安保、关键代谢过程与生物基材料炼制。

“这三个方向,大家都朝着‘顶天立地’去做。”实验室副主任王广策说。

如在遗传发育方面,新世纪以来,张国范等在牡蛎基因组测序、适应性进化方面,相建海、李富花在凡纳滨对虾基因组测序方面,以及杨红生等在海参基因组破译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引发国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