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甘肃的发菜和陇南猴头菇。
发菜,又名含珠藻、龙须菜、头发菜,因其色黑,形如乱发而得名。它鲜美可口,回味隽永,营养价值极高,又产于荒漠、半荒摸之地,故而又有“戈壁之珍”之誉。
发菜是甘肃的著名特产之一,其主要产地在河西走廊,其中尤以古浪、永昌、景泰等地的发菜质量佳绝,久负盛名。每年11月至翌年5月,是甘肃发菜的采收季节。此时古浪等地的戈壁荒漠草丛中,溪流里,一丛丛天然生长的发菜,举目皆是。人们将它轻轻搂起,经过挑选整理,剔除杂质,晒成干菜,按质分级,精心包装。有的运往海外,有的北携京津,有的南下两广,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发莱是一种野生的陆生藻类植物,属于蓝藻门念珠藻科念珠藻类。从外形观察,发菜是不分枝的丝状体,一般长10至20厘米,最长的可达40至50厘米.而宽仅有1毫米。每当烈日当空或天气比较干早时,它体小丝细,紧贴在地面上,像一团黑色的乱发。一经下雨或气候潮湿时,则迅速发育膨大,呈蓝绿色或橄榄褐色。
甘肃发菜历史悠久。据说,早在汉代,苏武牧羊时,就“渴饮雪,饥吞旗旗”即甘肃发菜的古称。到了唐代,甘肃已有人采集加工发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向海外。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到甘州(即甘肃张掖),临别时,靖逆侯张勇特以发菜懊赠。李渔将发菜带回江南,亲友们无不赞其味美稀有。李渔后在他的《偶集》中记道:“此物产于河西,传至江南,亦千古一时之幸也。”至今,我国的江浙、广东和港澳一带,每逢春节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年饭时,一定要有一道用发菜配制的佳肴,以谐发财之音,取发财之意。此时,亲朋互相拜会,也均以发菜馈赠,表示“恭喜!发财!”的美好祝愿。
发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克发菜中,含蛋白质20.3克,碳水化合物56.4克,钙毫克,铁毫克。现代医学认为,发菜味甘性凉,人肝、肾、膀胧,具有利尿、化痰、止咳、清热解毒、顺肠理肺、滋补等功效。常食发菜,对高血压、询楼病、营养不良、慢性气管炎、内热痰结、产后血亏、甲状腺肿大、妇女月经不调等病有一定疗效。据说,动过外科手术的病人,多吃发菜,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凡品尝过发菜的人,无不为其脆滑细嫩、鲜美无比、咀嚼有声,别具一格的风味所倾倒。因此,发菜是甘肃筵席上的名贵菜肴,著名的“酿发莱”、“金鱼发莱”、“小鸭发菜”、“金钱发菜”、“和平发菜”、“绣球发菜”、“杏花发菜”、“月宫发菜”、“熊猫发菜”等都是闻名遐迩的甘肃特有珍谨。
甘肃猴头蘑主要产于甘角南部的陇南、甘南等林区。它以个头胖大,绒毛光泽,肉质肥厚,气味芳香,无虫蚀,久储色不变等特点享誉中外,和燕窝、盆鱼翅一道并列为我国著名三珍。
猴头蘑,又称“猴头”、“猴头菌”,是担子菌纲、齿菌科的一种真菌。它子实体肉质,新鲜时为白色,干后变淡褐色,茎部狭窄,上部膨大,呈椭圆形,密披长针刺,形状很像猴子的脑袋。
猴头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特别苛刻。首先必须具备高温、湿润、多雨的条件。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4℃至28℃之间,就为木材基物内菌丝体的发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八月份以后,气温略有下降,相对湿度保持60%到65%时,猴头就大加膨胀,迅速生长。因为猴头生产需要的这种环境往往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所以采集很不容易。每到采摘季节,陇南和甘南的乡民们,爬山穿林,东找西寻,攀大树,越峭壁,要冒很大的危险。
猴头,主要寄生在橡栋类阔叶树的树干上,也能腐生在伐桩和枯倒木、死枝叉上。因为它的颜色易为风尘遮蔽,好像野兔的保护色一样,很难被人发现。就一般情况讲,猴头是一种雌雄对生的菌类植物.如果在一棵柞树上发现一颗,就会从它遥遥相对的另一棵柞树上又出现一棵。人们把个头小的叫雄猴头.个头大的叫雌猴头。过去地方官呈送宫廷的甘肃猴头,总是雌雄同装一锦匣,并用上等黄绸衬托。
甘肃猴头历史悠久,早在年前就开始食用。地方志书上对此曾有记载,宋代的《菌谱》和明代的《广菌谱》上也有多处记叙。甘肃猴头过去多为野生,现在已有了人工培植。甘肃猴头根据外表肉刺的分枝状态,可分为猴头、玉髯、伪猴头三种。猴头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还含有多肤、多糖和脂肪族的酞酸物质,是一味珍贵的药材。它性平味甘、人肝、胃两经,有诱发麻疹、解毒开胃、助消化、利五脏、止泻、化痰、抗癌的功能,对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特别对胃癌、贵门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有效率达70.8%,显效率达20%。
猴头是高级酒筵上的名菜,“白扒猴头”、“红烧猴头”是甘肃的传统珍馐,堪受嘉宾的青睐。
好啦,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