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维其偕矣。
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这是诗经小雅《白华之什·鱼丽》的后三章,大意是:食物很丰盛,质量非常好。食物很美味,品类也很齐备。食物应有尽有之,供应也都很及时。
《毛诗序》说:“《鱼丽》,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於忧勤,终於逸乐,故美万物盛多,可以告於神明矣。”
《笺》:“内,谓诸夏也。外,谓夷狄也。‘告于神明’者,于祭祀而歌之。”
朱熹《诗集传》:“兴也。此燕飨通用之乐歌。即燕飨所荐之馐,而极道其美且多,见主人礼意之勤,以优宾也。或曰赋也。下二章仿此。”“按《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间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毛公分《鱼丽》以足前什,而说者不察,遂分《鱼丽》以上为文武王诗,《嘉鱼》以下为成王诗,其失甚矣。”
《鱼丽》一诗,盛赞了宴享时酒肴之甘美盛多,在当时这无疑是燕飧宾客通用的诗歌乐调。后三章“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维其偕矣”、“维其时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那就是“物有维时”。至今,我们依然在天时地利中,生活在“物有维时”的世界。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春季是农历一至三月,由于气温低寒,这个季节出产的植物稀少,常见的蔬菜包括,青椒、洋葱、花椰菜、甜豆、豌豆、芹菜、莴苣、荠菜、油菜、菠菜、香椿、春笋、韭菜,水果也仅有青枣、枇杷、桑葚、樱桃等少数几个品种。
到了夏季,农历的四至六月,气温回升,蔬菜大量上市,常见的有丝瓜、苦瓜、冬瓜、芦笋、茭白、洋葱、*瓜、佛手瓜、南瓜、苋菜、空心菜、龙须菜、竹笋、生菜、西红柿、卷心菜、茄子等等,水果也丰富起来,草莓、桃、李、西瓜、菠萝、芒果、柠檬、火龙果、杏、荔枝、猕猴桃、香蕉、椰子争相上市。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到了农历的七至九月,秋高气爽,遍地流金,秋葵、菱角、莲藕、栗子、冬瓜、四季豆(芸豆)、地瓜叶、豆角、山药、白菜、扁豆等蔬菜纷纷挤上家家户户的饭桌,而柚子、梨、柿子、木瓜、苹果、莲子、甘蔗、葡萄、杨桃、石榴、杏、橘子、红枣、山楂、核桃等水果也不甘寂寞,争拥而来。
冬季是农历的十至十二月,虽然天寒地冻,一些时令植物并不缺乏,卷心菜、白菜、洋葱、胡萝卜、萝卜、甜豆、芹菜、菠菜、芥菜、莴苣继续丰富着人们的饭桌,水果也有橙、橘子、柚子、释迦等节令新品。
不同季节出现的水果和蔬菜,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这是天地的赐予,“物其多矣”,应时而生,宴飨其鲜,所有这些“物有维时”的菜蔬果品,构成我们舌尖上的一年四季味,也成为我们饭桌上的五色七彩盘。
不同的蔬菜品种,由于遗传特性不同,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生长会出现不同的性状,在什么条件下长得最健壮,营养最丰富,口味最佳呢?单就时间概念而言,“物有维时”当属首要。如青菜,适应低温气候,在夏天收获就口味清淡,冬季收获的青菜吃起来味甜质糯,十分爽口。有经验的“中国大妈”们大略知道,霜打过的青菜味更甜,可能不知道的是低温时青菜里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又转化成易溶于水的葡萄糖,使得细胞液内糖份浓度增加,既增强了植株抗冻能力,也增加了甜度和口感。还有冬季的菠菜,不仅口味甜糯,营养含量也比夏季菠菜多8倍。相反,像番茄、*瓜等蔬菜适应在较高温环境下生长,七月份采收的果实其维生素C含量是一月份采收的二倍。所以从营养和口味角度来看,时令蔬菜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孔子说过“不时不食”,意思是吃东西要按季节、按时令,遵循“物有维时”的规律,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季节的食物就不要吃。在没有任何科学实验和生物技术的古代社会,仅仅凭着中国大地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却做出了与现代生物科技相一致的选择,谁能说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中国东方智慧一瞥?
随着“物有维时”,人们享用着不同季节、不同的时令食物,渐渐的还吃出了不同地方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
比如,元旦要吃驴肉,谓之“嚼*”;立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三月要到天坛城根儿采龙须菜吃,图的是沾沾仙气儿;四月要吃京西的大樱桃,谓之“尝一岁百果之先”;五月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新玉米,叫做“珍珠笋”。中秋节不仅要吃月饼,还要吃河里肥蟹和湖中莲藕;重阳节吃花糕,过去的竹枝词里说“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到处忙”,那是一种双层三层乃至更多层的点心,中间夹着枣栗等果仁,意思是“层层登高步步高升”;到了春节,团圆的饺子之外,荔枝干、龙眼干、栗子、红枣、柿饼等杂伴儿,是不能够不吃的,意思是“百事大吉”。
民间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不仅是说萝卜和姜的营养丰富,而且从中医角度来说,萝卜是凉性的,姜是温性食品,冬天吃萝卜、夏天吃姜能起到体内温凉平衡作用,有利人体健康。
资深的吃货们,可以习读袁枚的《随园食单》,这是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非常讲究应季养生、“物有维时”。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少时参加朝廷科考,作“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诗句,因“语涉不庄”差点落榜,二十四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声极好。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人生。
随园先生肯定想不到,他的名声大躁是因为《随园食单》,一部美食专著。一个民族所有心里的祈祷与祝福,都蕴涵在“物有维时”、随季节而变化的食单之中了。
诗经的“物有维时”与孔子的“不时不食”在文化上绵延不息。
《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张翰因“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想念家乡的“莼羹鲈脍”,就辞官南归了。
当时在洛阳为官的张翰,因厌弃仕途又不愿卷入晋室八王之乱,念念不忘往昔的乡居生活与家乡风物,尤其思念秋天吴江的“莼羹鲈脍”,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辞官回吴松江畔,“营别业于枫里桥”,诗笔一挥,写下了著名的《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于是中国的诗学中就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而“物有维时”的食单中又多了一个天下文人心心念念的时令佳品。
鲈鱼之鲜从此便入了梦。
还有一个更狠的,在桃花点点红、江水滚滚涨的春汛时节,把鲜醇无比的鳜鱼吃出了新的高度,这就是唐代著名词人、诗人,居江湖而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据《唐书.张志和传》记载:“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宪宗图真求其人,不能致。尝撰渔歌,即此调也。”
这位“钓徒”,垂钓不用饵,似有姜太公遗风,不同的是老太公出山了,他没有出山。在《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中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并请颜帮助更换自己的破旧小船,作为答谢请颜真卿喝酒打鸟吃鳜鱼。张志和研究垂钓多年,明白此时的鳜鱼正肥澄澄的不要命的活蹦乱跳,无论是清蒸红烧都是珍馐美味,与三两好友把酒言欢,甚是得意,兴致而起作《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被后人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约四十九年后(公元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该词还传到了日本。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这就是另一段佳话了。
“物有维时”的一条鲈鱼和一条鳜鱼就这样走进了多多少少中国人的精神食谱。
中医说食药同源,有食养食疗,当然就少不了药养药疗。红楼梦第七回就描述了一个普天之下最牛的中医药品“冷香丸”,这是最能精当的表述“物有维时”的人间奇物。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柏煎汤送下。”
这一剂药,采天、采地、采时,缺一不可、缺时不可,唯有占尽天时地利,方能成药。是不是很神奇?
冷香丸中牡丹花味甘苦、辛,性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本草纲目》谓其“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并有“花为阴,……能泻阴胞中之火”及“白花者补”的说法;荷花性温、味甘苦,《罗氏会约医镜》上说:“荷花清心益肾,黑头发,治吐衄诸血”;芙蓉花味微辛、性平,《本草纲目》说它“清肺凉血,散热解*”,可用于久咳吐血、月经过多、带下诸证;白梅花味酸微涩,性平无*,既能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又能“助清阳之气上升”(《百草镜》),近人用白梅花合剂治百日咳、喘逆、咳嗽,疗效颇佳。冷香丸四味花卉中药取意于色白入肺,清宣华盖,疏肝清热,理气化痰,并以*柏煎汤送服,以清虚热、燥湿化痰,诸药契合病机,配方颇为精巧。医籍虽未记载,但是作者对“物有维时”的尊崇,其处方遣药之意,亦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细读这“冷香丸”的配方,既要遍采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之蕊,又要尽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时的雨、露、霜、雪,还要辅之以白糖、蜂蜜,服药的时候,用*柏煎汤送下。而且,上面提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沾上“十二”字样。其中的奥妙和玄机留待红学研究者继续解读吧。
“物有维时”不仅仅是“时间的道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也是“做人的道理。”按照规律行事,说话做事要有规矩,不可逾越,不可放肆,颠三倒四的行为和话语不可取。厚德宽仁,博爱九华,养天地之灵气;凡事有据可依,行事有理有节,按时吃饭睡觉,育人之底气,才能朝“恭、宽、信、敏、惠”的标准更进一步。
欢迎转发朋友圈在经典中咀嚼市井的况味在历史中拣拾文明的薪火在你我的心中,皴染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扫描以上